2020年7月9日下午,近代史研究所干部会议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流厅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高翔,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柯文俊,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副所长金以林、副所长廖刚、党委委员徐秀丽、综合处处长杜继东出席。
高翔副院长代表院党组宣布干部任职文件,根据院党组决定,金民卿同志任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高翔副院长指出,金民卿同志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强,曾担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挂职人事教育局副局长,2019年3月到近代史研究所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主持党委工作),工作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担任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的合适人选。
金民卿同志在发言中谈了三点感受和想法:
第一,衷心拥护和完全服从院党组的决定。感谢党组对近代史所工作、特别是对所领导班子建设的高度重视;感谢近代史所各位同仁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在历史院特别是高院长的指导下,在同志们的支持下,把近代史所的优良学风、所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把近代史所正在做的事情继续做好;把所里想做而没有开始做的事情做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
第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主要想在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二是加强理论学习,引领学术方向;三是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所风;四是搞好学科建设,为构建新时代近代史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努力;五是促进人才发展,尤其是青年人才发展,为大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六是推动科研工作,多出精品力作。争取通过以上努力,不负院党组和同志们的期望。
王建朗对金民卿在近代史研究所各方面的表现高度评价,希望他在担任党委书记以后,更加有力地抓好各方面工作,把近代史研究所建设得更好。

金民卿,男,汉族,1967年生,河南洛阳人,哲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监委特约监查员,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分别于1984-1988、1988-1991、1997-2000年,先后在河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攻读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2014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2017年7月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2019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主持党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生平与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中共党史党建、中国近现代史。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着重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对马克思的早期手稿、资本论手稿、晚年笔记等有过专门研究,对国内马克思研究有过评述,发表过《马克思晚年笔记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几个理论范式》《意识超越性与实践》《马克思的术语革命与习近平理论创新的特色》《唯物史观的时代观及其当代价值》等文章,是中央马工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项目组专家和修订版主持人。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着重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思想逻辑和文化向度方面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多要素互动的创造性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主体、两大客体、四重理论逻辑、三大内容维度、六大发展机制等观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担任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首席专家,主持完成中国社科院重大、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致力于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发表《多要素互动的自主创造性结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与特质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维度》等。
在文化与意识形态方面,着重从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研究,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提出“现代移民都市文化”的概念和研究框架,对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意义分析模式有过专门论述,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研究”的首席专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主要成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大众文化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对策》。
在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研究方面,重点研究青年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发表过《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之路》学术专著,发表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启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毛泽东是1975年整顿的首倡者、推动者和终结者》《青年毛泽东的十月革命观及其深远影响》《毛泽东的主要矛盾学说及其当代价值》《毛泽东的问题与主义观及其当代启示》《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思想及其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等。
在中共党史党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着重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历史、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持完成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沿海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研究” 、“沿海发达地区非公有制党的建设研究”。发表《四个重大时代之问的系统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发展》《改革开放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伟大社会革命》《五四运动的宝贵思想财富及其当代传承》等。
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之路》《核心,凝聚强大中国力量》《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现代移民都市文化》《大众文化论》《矛盾与出路——网络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主编、合著的著作10多部,主要有:《共和国起步》(五本)丛书、《文化:城市发展的引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文化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时代解读》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200多篇,有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转摘。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多项。